石化装备
- 编辑:5moban.com - 18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这些理由自然都有合理的成分。我确实嫉妒过那些家境优越的同学,当有人家道中落,从高处跌落,我的内心也曾暗暗叫好。
不能考公会不会滑坡到不能考事业编,甚至不能进入大企业。但其实和特权一样,反对歧视也来源人们对自我的尊重。无论能够实现多么美妙的社会效果,都不能突破无罪不罚这个最基本的底线。在我看来,惩罚的根据应该以报应为主,功利为辅。为了声明这种报应主义立场,康德举了一个例子。
但也有很多网友支持继续这个规定,其主要理由在于,这种牵连制度可以实现较好的威慑功能,避免犯罪。因此,无知之幕理论推导出两种公正原则: 一是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这个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意见》在部署三大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至少77项重点工作任务,特别是:(1)推进法学教育区域均衡布局和发展。
例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不仅包括了近年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要求,还在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院)作用的同时,增加了要充分发挥法治工作部门理论研究机构作用的内容。将政法院校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则不利于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1)完善法学院校管理指导体制(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才有了2008年中央政法委主导并联合中央、国家和军队15个部门实施的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这项工作的文件,仅图章就盖了整整两页纸,包括三个党徽、两个军徽、十个国徽)。
第三,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教育主管部门多年一直倡导法律职业资格与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政策衔接,但基本没有显著成效。
紧接着就出现了法学专业设置大水漫灌式的发展结果(仅2004年一年就批准开办了165个法学专业)与内陆基层和边疆地区政法人员数量严重匮乏并存的尴尬局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法治部门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并存。(21)拓宽法学专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渠道。对于司法行政部门而言,至少目前还不是加强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法学教育的工作职责。《意见》提出要优化法学学科体系,并分层分类指出了优化和完善法学学科专业的内容范围和途径方式。
——到2035年,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相适应,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专家学者,持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以上这些应该是落实文件需要加紧研究的重点课题。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意见》有关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除了以上这段集中表达的内容外,在文件其他部分也有涉及,也需要特别注意: 其一,在工作原则中,坚持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建设和管理法学院校。优化法学院校发展布局是统筹法学教育资源的基础。
(3)建立法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18)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
华东政法为什么被撤销过两次,中南政法为什么下放后即被撤销直到改革开放前再未恢复,西南政法为什么在下放期间与地方公安院校和行政学院合并办学,院系调整后新建不久的西北大学法律系为什么很快被重组而不能独立存在,这些都充分说明:政法院校管理体制摇摆于中央与地方之间,下放地方管理,必被弱化或者消失。《意见》关于法学教育机构的表述,均使用法学院校,《意见》中共有18处,而政法学院仅在此处出现过一次。
总之,这五项工作原则,完整概括了中国式推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4)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推进中国法学系列教材建设。《意见》分六个部分共17个方面的内容,概括阐述了出台《意见》的意义和目的,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规划了到2025年和2035年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提出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重大举措、相关要求和组织实施保障。这不光是地方政府有无财力支撑办学的经济问题,根本上它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治国理政是否需要法治的问题。关于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具体包括法学学科体系、法学教学体系、法学教材体系和法学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内容。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中央机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
这四个专家组织的设置依据也随之从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包括高教司、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司、职业教育司,尽管这些部门都统属在教育主管部门之下。(15)扶持发展法律职业教育,更新职业教育法律相关专业教学标准。
五是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法学院校发展,进一步优化法学学位授权点布局,并在招生规模、师资、经费、就业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开展好全国法学教育东西对口支援,实现法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10)西部地区法学院校发展、开展好全国法学教育东西对口支援。
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意见》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在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到2025年,法学院校区域布局与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均衡,法学教育管理指导体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重点领域人才短板加快补齐,法学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能力持续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更加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其二,在主要目标中,到2025年…法学院校区域布局与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均衡,法学教育管理指导体制更加完善…到2035年…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在这些领域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的方式和内容非常丰富,需要进行具体的政策性论证。如果说第二条措施是严格严厉法学学科专业入口管理,那么这条措施就是针对现在运行中的法学学科专业的过程管理概念了。这样必然要涉及司法行政部门三定方案的调整问题。
关于健全法学教学体系,《意见》首先明确了法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对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研究生教育、法律专业学位教育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分别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包括法学和法律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完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一体化建设任务、法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深度衔接、法科学生实习实训的常态化机制建设以及拓展国际组织实习渠道以及培养兼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治人才等问题,都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发挥好重点政法院校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第五项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并用一次中央全会,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行研究部署。
但问题是究竟应该用怎样一段文字把这个目标状态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也是法学教育改革中难啃的骨头之一。
《意见》对此作出五个方面的安排部署: 一是调整优化法学院校区域布局,统筹全国法学学科专业设置和学位授权点设置,以此推进法学教育的区域均衡布局。关于完善法学院校管理指导体制,《意见》中的一段话极为重要,引述如下: 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中央依法治国办对法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基于法律人才培养的这两种属性,法律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同时涉及行业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如果这两个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建立起某种明确、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那么就很容易产生法学院校到底由谁来负责、由谁来管理的问题。《意见》对于这个棘手难题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安排:一是提出要优化法学院校发展布局。
党的领导是核心,但要特别注意全面二字,全面是相对于局部、部分而言的。这就是目前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学教育指导管理的状况。
(8)健全党领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四是加快双一流建设,鼓励法学院校突出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恢复和发展法学教育的意见,主要包含在有关政法工作的文件里面,如1978年中央批转的《第八次全国人民司法会议纪要》作出的恢复法律系,培养司法人才的决定。1963年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召开全国政法教育工作会议,可谓第二次关于法学教育的全国性工作会议。